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_如何学习心理学

admin320
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_如何学习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如何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需要非常的客观,它并不神秘也不感性,它是一门非常理性且公正的学科。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包容并且善于聆听,去接受这个世界。我们在大一的时候,教授的之一节课就是Are yo *** eady to learn psychology? 你准备好学习心理学了吗?

在认识心理学的一开始,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学习更多关于什么是心理学以及这一主题的早期历史。几乎每一门心理学入门课程的开始,都会涉及到心理学许多不同分支的概述。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我之前的上课资料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过程,即科学方法。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人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科学方法本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遵循这个过程来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类型的关系。

心理学家如何研究社会行为?有以下几种方法,我大概描述一下:之一种descriptive method,描述法,尝试测量或记录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想法或感受。第二种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试图通过改变情况的某些方面来 *** 纵社会进程,第三种ethical issues,伦理问题。

最后,必须要看大量关于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思想,例如一些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佛洛伊德、埃里克森和皮亚杰都提出了理论来解释发展心理,行为心理和其他主题的各个方面。虽然有些理论不再流行,但研究这些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仍然很重要。

你应该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五大人格理论

以前的资料

皮亚杰的理论是我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教授让我们把他的书籍都了解了一遍。他对认知心理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如果要学习认知心理学或者儿童辅导,他的理论是必须要了解的。

我建议可以先了解一些关于人格心理学的书籍,因为它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你对心理学的了解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一些心理学家最著名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人格是如何发展的。

自己过得不怎么样?

能自谋者方能为人谋,能自计者方能为人计。-----阎锡山

在生活中,总是能遇到一些人,喜欢以“助人为乐”的名义,特别积极地 *** 心别人的事,干涉别人的生活,为别人的事出谋划策。

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

最后,帮别人的事也不全都尽如人意,自己也过得并不怎么好。

那么,应该先过好自己的日子,还是先帮别人过好日子?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先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要帮助别人,自然帮的忙越多越好,帮助的位置越重要越好,帮助的效果越大越好。

如果只帮别人小忙,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想帮人,先把自己做大做强,让自己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而帮助的人越多,自己也越快乐。

在2008年之前,人们对曹德旺了解并不是太多,知道他的人,大多也只认为他只是个玻璃厂的厂长。

当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大家很快在新闻中发现了有一个捐款达1.2亿元人民币的人,他就是曹德旺,大家很快就开始挖掘他的情况。

原来福耀玻璃并不是一家普通的玻璃厂,是世界之一大的汽车玻璃厂,奔驰,奥迪,通用,大众等汽车企业都在用他的玻璃。

2020年,疫情出现了,我们还在响应不出门就是支持抗疫工作的时候,曹德旺已经捐出2000万了。

大家也慢慢地知道,曹德旺捐款帮助人,也不是之一次,从1983年开始,到2020年累计捐款已超百亿元,期间他帮助过的人也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也捐了款,支援了灾区人们,感谢他们,特别感谢像曹德旺这样的成功人士,让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学习榜样,自己越成功,可以帮助的人就越多。

帮助人也需要对方的同意和合适的方法。

帮助别人前,需要自己先把情况摸清,再用合适的方法去帮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

首先,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明白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不需要帮助。如果对方不需要帮助,那强行帮助一个人,也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

比如,到了吃饭时间,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特别喜欢人家,看她在那里不停地喝水,看起来特别地饿,小伙子特别想借请她吃饭的机会认识一下她,要不要请她吃饭呢?

这就一定要判断一下,她是不是饿了,想吃饭,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要请姑娘吃饭,还一定要去吃烧烤,结果人家正在减肥中,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二是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帮助别人,否则就好心办了坏事,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很有代表性,有一只梅花鹿受伤了,躲在草丛中养伤,她的好朋友们闻讯,全来看她,给她带来了很多的药,但梅花鹿几天后被饿死了,因为她的朋友们把她周围的草都吃光了,而她因为受伤无法移动,吃不到远一点儿地方的草。

总之,帮助人之前,还要多做功课,看看对方是不是要接受自己的帮助,然后,还要用合适的方法去帮,不然,可能会变成好心办坏事,与助人为乐的初心就相违背了。

先保护自己,再帮助别人。

2021年1月15日的《人民日报》头条号发了一个新闻,某地平某将手机遗失在崔某的出租车上,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归还了手机,在交接的过程中,平某埋怨崔某送手机太慢,耽误了自己的事情,并和崔某发生冲突,最后 *** 了崔某,造成崔某二处骨折,然后逃逸,接到报警后,当天平某就被当地 *** 机关抓获,现正在处理之中。

这其实就是《农夫与蛇》的翻版,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总觉得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帮人的会觉得快乐,被帮的也觉得开心,然而现实中,总有蛇的存在。

所以,如果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喜欢帮助别人,那就需要识别对方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万一对方是蛇,怎么保护自己。

帮助人,不以伤害自己为底线,而蛇一类的人并不会把蛇字写在脸上,在无法识别对方的性质的时候,把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或许就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捡到手机,送到 *** ,由 *** 归还最可靠,既帮助了人,又保护了自己。

总之,能自谋者方能为人谋,能自计者方能为人计。不管在什么时候,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再帮助别人会更好。

如果遇到自己过得不好,还特别爱 *** 心别人的事的人,应该尽量远离,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都没过好,说明他们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他们表面上说帮助你,为了你好,而实际上是为了帮助他自己,为了他自己好。

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_如何学习心理学

有哪些好的心理咨询的书值得推荐?

我是入行6年半的心理咨询师,推荐你心理咨询实战的书。

目前心理学主流流派有3大种,认知行为,精神分析,人本治疗。

这2本书会让你对3个流派及其分支有所了解。特别是《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详细讲述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各流派之间的观点。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好像,吃饭的时候面对满汉全席,哪个都想尝尝。

先说认知行为吧。

《认知治疗技术》这本书里面有100多种技术,适合和来访工作前期,建立关系的时候使用。

2本蓝皮认知行为治疗里分别针对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有针对性治疗,这会提升新手咨询师的职业自信。

《用故事打开心扉》讲述了隐喻如何用于心理咨询,我个人感觉这个方法适合人格水平较高的来访。对于幻想投射比较多的来访,用隐喻会有风险(他会听出别的意味,比如你在批评他,你不信任他等等)

还有小贝克(阿伦贝克的女儿)写的二本书,针对认知行为如何 *** 作讲得比较透彻。(一本是《基础知识》,一本是《进阶与挑战》。)

左边那本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里面讲了5个中间学派的心理学家和他们的理论,这会让咨询师迅速知道来访有现在的困扰,他大概早年经历了什么。如果来访想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这样,这些知识就排上用场了。

《心灵的面具---101防御机制》是我经常翻看的工具书,看看那些防御机制,大概知道眼前这个来访心理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对应的回应方式是什么。

《疾病的希望》和《生命的重建》是针对心身疾病的书。这两本书对疾病的解释不同,不过,我认为读这两本书重要的是看如何通过疾病理解来访,而不是那个针对身体疾病的解释。

海蒂这3本书带给我的收获是:1 男女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如此不同。这很好的帮助了我理解那些婚姻中的女性对老公的不满,同样地,对家庭治疗的咨询师也很有帮助哦!

2来访谈到性的时候,我可以很放松。(咨询师抗拒谈性,这会是一个问题,来访会理解为:我谈这些是羞耻的)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这本书很好的讲述了如何与来访同频,完美!缺点是作者不认同咨询师需要人格评估,他认为来访不合常理的行为都是被激发的,这是我不认同的。总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支持性心理治疗》这本书是 *** ,我买的复印版。正在读

《汉斯科赫与自体心理学》是一本台版书,如果能突破繁体字的障碍,这本书是很好读的。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体心理学导论》是相对比较好读的2本书,可以让新手咨询师初步感受自体心理学的魅力。

重点还有这3本,都是巴史克的孩子。我自己是有教训的,我前后找了五任督导师,前面4位从未告诉过我,咨询需要有人格评估,针对人格水平较低的来访,需要用支持性治疗。(说白了,每一个来访都是探索性治疗,很不负责任的。现在想来,我的督导师们对此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好在,第五任督导师专业而优秀,我们每周一次持续督导进行中。感谢一直寻找,永不放弃的自己!)

而如何做支持性治疗,巴老师讲得特别好,强烈推荐!

南希这3本书也是要反复看的,主要是对来访的诊断,评估,对咨询中回应方向的把握。你会发现,随着你咨询经验的增加,这些书会带给你不同的体验。

科胡特一生只写了这3本书,读起来晦涩,费解。不过,慢慢啃,不着急。推荐加入读书会,大家一起啃,每个人说说各自的理解,互相陪伴的感觉比较好。我所在的北京北佳心理咨询中心每周有读书会,带读科胡特的书,我也在持续参加。

这本书一定要买,保护自己的。如何鉴别双相,抑郁症等等。

最后推荐我的老师写的书,是心理学家们的正史,哈哈!

女生要如何满足男生的心理需求?

俗话说:饱暖思 *** ,男人嘛,都那样!吃饱和穿暖的需求各有千秋,但思 *** 所有男人从来都一样,从来都那样!

要想满足男人的心理需求,就要先满足这一点生理需求,不以满足生理需求为基础的心理需求都是耍 *** 。

只有满足了男人的生理需求之后,所有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才有意义。生理需求就是性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但往往 *** 作下来的效果和想象相差甚远;而且心理需求虽然因人而异,但也有一个共同点,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性的需求不只是继续、用力这样简单粗暴,也需要变幻花样

在中国,很多人依旧是“贪性色变”,虽然现在的80、90后思想变得活跃和开放,但是也因为网络的误导,对性需求的追求变得扭曲和变态。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性的需求,应该基于心灵的需求或爱的需求,而不是身体的冲动。其次,和爱的人 *** 做的事情,这没有什么问题,同时可以变换花样、改变场景、创新姿势、道具辅助等等,只要是两个人愿意的安全的都可以。最后,隐私和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很多东西,就是因为当事者没有隐私观念,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二、在外人面前,必须给足男人面子。

这是很多男人的共同点,不管用什么方式,在其他人面前一定要给足他面子,只要这一点做到了,回到家榴莲、键盘、遥控器这些东西随你挑,甚至他还会主动挑。

但是如果在其他人面前没有给他面子,甚至还打击他、讽刺他、嘲笑他,那么这些事情久了、多了会变成心中的一根刺,最终必然会影响感情。

三、两个人的爱好可以不同,但一定要尊重对方的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不同,虽然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更能够聊到一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这样的另一半。

这种时候更好的办法就是你有你的兴趣爱好我不管,你不要突破道德底线就可以打个球、撸个串、玩个游戏你随意,该回家干的家务活记得干就可以。

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又互不影响,这是更好的状态。

四、以上的生理需求和包容、尊重都应该给予真爱的基础之上。

如果你觉得遇到的是真爱,那么为爱的另一半付出上面这些,我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我们都是凡人、俗人,并不能超然物外。有一些身体和心灵的冲动,并且享受它,是人生一个正常的状态。

但遇到的并不是真爱,是渣男或者渣女,那么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还傻乎乎的奉献上自己的一切,那么轻则心理受伤,重则心理和身体受到影响。

现实社会中,因为看错了人导致的悲剧比比皆是。所以可以用力爱,但不能盲目。

最后一定要强调的一点是,现在的社会科技很发达,所以隐私更重要!各位为了满足另一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所做出的一切都必须处于可控和安全的状态之下。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谢邀:

铭科心理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之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 *** 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 *** 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 *** 。”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 *** 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 *** 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_如何学习心理学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 *** 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之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 *** 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 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 *** 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 *** 。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 *** 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 *** 和 *** 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 *** 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 ***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 *** 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 *** 。”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 *** 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 *** 。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 *** 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 *** ,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 *** 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 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 *** 探索,成为更加 *** 、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 *** 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生活心理学智慧树考试_如何学习心理学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之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 *** 。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更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 *** 率已经排在了世界之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 *** 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标签: #生活 #心理学 #考试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