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_陶渊明的居处

admin350

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陶渊明的居处?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更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 ***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_陶渊明的居处

陶渊明的故乡正确答案?

陶渊明故乡在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抄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_陶渊明的居处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之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 *** 不平。

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_陶渊明的居处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更高。

陶渊明生平分阶段?

陶渊明的人生三个阶段:

一,田园读书,在29岁前,基本过着田园读书生活;

智慧树陶渊明田园生活答案_陶渊明的居处

二,时官时隐,29岁至41岁的13年间,过着出仕,闲居,出仕再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

三,田园躬耕,41岁至63岁逝世,陶渊明一直躬耕田园,隐居不仕。

王绩与陶渊明对待田园生活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陶渊明与王绩都是由仕而隐,但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是一个“单纯”的隐士,而王绩则是一个“双重”的隐士。两人都身处于乱世动荡之中,一是晋宋相争,群雄逐鹿;一是隋唐易代,战争频发。由入仕到出仕,二人最终都拥抱田园,但态度却有所差别。

01陶渊明对待田园生活的态度是“任真”、“率性”、追随本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从小生活于乡村,自幼与山水为伴,对山水田园格外喜爱,以至于入仕时,当他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感到厌恶,对自己赤心一片,报国无门,无力济苍生而感到失望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内心最原始的呼唤,最終使得他回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外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山水之境。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未免不会有出仕入仕的思想斗争,但他坚决不走回头路,即使最后“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而迎客”。苏东坡评价他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可见,陶渊明是个单一,热爱山水田园的隐士。

02王绩对山水田园的态度是喜爱但不纯粹。

王绩对官场生活的认知远没有陶渊明深刻。“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朱门虽足悦,赤足亦可伤”,他的辞官归隐,有时只是躲为了避祸害,在乱世之中保全自身。

从辞官的态度上看,王绩也没有陶渊明的决绝。“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虽然人在东皋,身体已归于田园,却还有诸多烦恼,他的理想是求仕,是由于求而不得才隐于田园。所以才东皋远望,徙而又倚,倚而又徙,他的内心深处还在出仕与入仕间苦苦挣扎,剪不断,却理还乱,所以说他是个双重隐士,他虽喜爱田园,却身怀济世苍生之源,比起陶渊明,王绩一点也不纯粹。

陶渊明对生活的态度的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

积极与消极是相对的概念,不能绝对化.陶渊明的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他积极人生的体现.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仕途顺畅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为天下做一些好事,在仕途不畅时,就加强自我修养,独善其身.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榜样,他在那个时代,不能为天下做什么好事了,只好远离官场,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表现出中国古代有骨气的文人的高尚情 *** ,因此,我认为,他的归隐决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为人清高孤傲,年轻时一度出仕,但一直厌恶官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起毅然弃官,隐居于庐山脚下,皈依大自然,回归心灵的淡泊宁静,躬耕田园,饮酒赋诗,过着与世无争、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悠闲田园生活。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庄子所谓“自然”不同于现代人与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面目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魏晋人的“自然”内涵实际包含四层含义:一、自然之道。二、田园山水。三、人与自然。四、艺术与自然。人与自然情况较复杂。包括了气质性情自然。才气之自然挥洒。本能欲望的自然等。生活和生存一字之差,表现的却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古人很早就追求这种高雅的生活了,讲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从古至今,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态度一直饱受人们的争议。许多人认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因仕途受挫而向往自然,是一种消极逃避的表现。但我却看到了陶渊明的勇气和率性,在那个人人都想出仕做官的年代,他能放弃自己的功名利禄,安贫乐道,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勇气吗?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享受自己的生活,既然他追求的就是田园式的悠闲生活,我们又怎么可以强求他去像别人一样追求升官发财呢?又怎能说他是消极的呢?老子不也提倡,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吗?所以我认为不能以完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陶渊明以及陶渊明式的处世态度,毕竟他已超脱世俗之外了。还有人认为,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逃避,那么整个社会就无法发展进步了,有人也说,“个人境界的完善,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完善”。可是如果真是人人都像陶渊明一样,我们的社会难道真的就不会进步吗?人人都能安贫乐道,人人都能享受生活,人人都能从简单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这样的社会,难道不能说是和谐与完善的吗?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没有贪欲,人人幸福的社会,难道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与希望的吗? 更何况,陶渊明归隐自然后,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尽情享受自然,醉心山水。在春光烂漫的季节乘一叶小舟,探访桃花源仙境,发现小草嫩绿,花朵妩媚,树木成荫,阡陌纵横,土地肥沃,人人耕种劳作,自得其乐,如此美景一一记录,为后人留下了清丽自然,纯真质朴而又意蕴深刻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在瓜果飘香秋高气爽的时节,陶渊明在自家屋边,看到东边的篱笆下,菊花怒放,艳丽多姿,一团团、一簇簇五彩缤纷,陶渊明悠然徜徉期间,并无意间看到了南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欣然写下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可见,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态度,并不是一种消极颓丧,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在紧张忙碌奔波中寻求一丝宁静,在夕阳西下,夜深人静时,苦苦思索人生的享受快乐、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超然处世态度 可是现实社会,并非人人都是陶渊明,生产力的限制也使社会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而至今,我们仍无法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所以,很多人对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是对还是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它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甚至是现在这个时代。在当今这个喧闹嘈杂、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像陶渊明所经历过的那些人际关系上的错综复杂,商业场上的尔虞我诈,工作上的阿谀奉承,茶米油盐的家长里短,儿女感情上的聚散离合等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牵绊困扰着每个人的手脚和内心。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如果人人只知道一味地拼命搏斗,不知疲倦地战斗不止,而不知道在合适时候合适的地方驻足,留恋观赏人生道路上的美妙风景,这样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更不是幸福的人生。我认为,在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矛盾投入社会交往的同时,每个人也要时时学会像陶渊明一样,去享受生活,追求心中向往的东西,让身体等一等灵魂。可以在繁忙工作过后,在家里,静静去品一壶茗茶,在喧嚣闹市中偶得自然的清静;欣赏一段音乐,看一段名著,没有微信,没有互联网,没有功成名就,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怨恨,没有悲伤,静静地享受自然带给的一切,让自己的内心得以片刻的清静与释放,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乐,既无所求,也无所俱,而只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同时就凭这种真实存在的感觉就足以充实自己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能一直保持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我想陶渊明便是那个可自称为幸福的人吧。朋友,只要你用心体会,善于采用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态度,你也能做到像陶渊明一样地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享受一切。

标签: #陶渊明 #田园 #生活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