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_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admin360

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谢谢!这个问题距七夕节过后一个多月了,时效性差了许多。小编既然问了,我就简单说说吧。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等。七夕节民间有拜月(银河)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活动。

七夕节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这里不做重复絮叨。中国七夕节要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关于乞巧的习俗。

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春秋中期《书经》风记述。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七夕乞巧活动大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节活动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活动也有不少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唐《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活动。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活动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了。人们从农历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了。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比如:在江苏宜兴,七夕香桥会习俗: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快乐、幸福地相会。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绍兴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个端放一盆清水,偷偷躲在茂盛的葡萄架下,据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清晨,天上仙女要下河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曰“双七水”。所以,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福建有一种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总之,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乞巧的方式也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祝愿心灵手巧,幸福团圆,爱情美满。这个就不便一一细说了。(这一段资料散见于各地的传说和地方志记载,以及趣闻轶事,非笔者杜撰)。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 ***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尽管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了,但是,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却一直流传在民间,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你问的是“七夕节日怎么由来的”?我答的是乞巧节习俗,看来有些答非所问了。其实我开头就答过了,“牛郎织女”传说不是?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就没有细说罢了。我认为习俗才有文化内涵,在此罗里吧嗦讲了这么多,希请见谅!好了,就此打住,谢谢!

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_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你知道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百花齐放春满园。饮食文化各有不同,我们来看看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有哪些禁忌吧:

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_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1.、蒙古族

忌讳吃狗肉,狗是对蒙古人民来说是人的朋友,看家护院是狗的任务。我国蒙古高原虽然有很多产鱼的湖、河,由于原始信仰的关系不吃鱼虾等海味类。另外,忌讳带抓子动物类肉,例如:野鸡、鸟类。

2、 ***

信仰 *** 教,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 *** 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所以你到了当地,就不用惦记吃红烧肉了,哈哈~

3、 *** 尔族

严格禁止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在南疆部分地区还禁食马肉(北疆牧区或农牧区则无此限制)。一般未念经宰杀的牲畜和家禽也禁食。

4、藏族

宴席有素宴、荤宴之别.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5、 *** 族

不喜欢吃鸭子、羊肉、肥猪肉。 *** 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 *** 和用餐的.

6、羌族

不食牛肉,特别是耕牛,被视为“衣食父母”而受到尊敬。新中国成立后,禁食牛肉的习俗已普遍改变。但禁吃马肉、母猪肉、耕牛肉、羊肉和姜;小孩禁吃猪尾、猪蹄。

7、苗族

不吃牛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物理煮蛇肉。父母或者同村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

8、壮族

人给人递茶时,应双手捧杯,忌讳单手递送,夹菜时忌讳来回挑捡着吃。壮族人忌食牛肉和蛙肉。

9、拉祜族

禁止用母猪及母兽肉

10、哈萨克族

族人把肉给客人,客人一定要接受,不然会认为瞧不起他。

11、柯尔克孜族

家里的客人吃肉时要分一小部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孩子,盘中的食品不能吃完。客人碗中不能剩饭。

12、怒族

小孩不能吃熊虎豹肉不能鸡爪鸡血,妇女四十岁前不能吃心肺。

13、门巴族

客人吃饭时不能吃完,要给主人剩下一点。

14、保安族

所食的牛羊鸡必须经阿訇 *** ,不然禁食。禁吃猪马驴狗等肉,禁吃一切动物的血。

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_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15、乌孜别克族

禁食,驴,骡,狗等肉。

16、德昂族

德昂桎梏人吃饭时妇女不能和男人同桌吃饭。

17、东乡族

禁吃一切动物的血,以及马,驴,骡,狗,猫等肉。牛羊等要阿訇 *** ,屠者在杀前要小净否则禁食。

18、俄罗斯族

境内的鞑靼人忌猪、驴、骡肉,饮酒时不可用左手举杯,喝汤不得用左手拿勺。

还有,我就是俄罗斯族哦[耶]

19、哈尼族

用鸡头鸡肝敬老人,家里来客人,主人会夹鸡头给客人,表示尊敬,这时客人要把鸡头夹给老人或长者。

20、畲族

禁吃狗肉。

21、彝族

禁吃狗,马,熊等肉。

22、塔及克族

禁吃动物肉及血。脚不能踩到食物和盐,应:该拣起来,放到高处。

23、塔塔尔族

禁食动物的肉和血。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微笑]

@今日头条

春节风俗简短?

每每节日降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区总会践行一些春节习俗来传递过年的红火意味与热闹氛围。这些年俗,大多传统且历久弥新,在今日仍被广泛使用。那么春节有什么风俗习俗呢?传戒的传统民俗介绍。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风俗有哪些

1、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的风俗

3、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春节的传统民俗简单介绍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节俗来讲,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 *** 间。

春节的民俗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更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 ***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目前中国还有哪些发明?

中国科技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全面落后的,之前中国科技发明太多了,有些人选择性的无视或者是无知吧!墨子,沈括等这些知名的人就不说了 。明代崇祯初年(西元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 *** ,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

这种牵陀车,就是所谓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

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孙云球不但依据不同视力缺陷磨制出各种度数的镜片,而且对眼镜的外观形状也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原来只能手拿的单镜片眼镜发展到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带眼镜腿的双镜片眼镜。 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在当时轰动全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广泛使用。 除了制造眼镜,孙云球还把磨制成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在我国最早制成了望远镜,当时,望远镜被称为“千里镜”。 孙云球还创制了“存目镜(放大镜)”,可以拿在手里看清极细小的东西,以及“察微镜”(显微镜),由放大镜和其他镜子组合而成,能化小为大,明察秋毫。 他研制出的“万花镜”(也称“百花镜”)能化一物为数十、数百;“幻容镜”(类似现在的“哈哈镜”)则能产生令人面目巨变、啼笑皆非的影像。 另外,孙云球还研制出“放光镜”,这是探照灯一类的装置,以凹面镜放大光源后作为反光镜,使光线向一个方向反射,比1779年俄罗斯人库里宾将反光镜放在光源后面制成的“探照灯”早100多年。 值得一提的还有“半镜”。这种“半镜”,不太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双焦点眼镜,它应该是一种半圆盘形的眼镜,即眼镜仅仅有下面半块透镜,佩戴者眺望远方时可以直接通过上部,不必借助镜片。这种形式的眼镜现在有时还能看到,它特别适应于老花眼之类视者使用。孙云球当时能 *** 出这种眼镜来,也是一个进步。 孙云球还制成了“自然晷”(一种古老的时钟),判定时间十分准确,并且创制了“夜明镜”、“夕阳镜”、“放光镜”、“多面镜”、“鸳鸯镜”、“半镜”、“火镜”等。 后来,孙云球将自己的制镜经验写成了一部书,名叫《镜史》,此书刊行时,他请自己的母亲写序,感激母亲对他的培育之恩。《镜史》 *** 地阐述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

黄履庄,《虞初新志》有介绍的一部分器物转述出来。 自行车:黄履庄曾制造“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许,约可坐一人,不烦推挽能自行。行住,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这是手动的自行车。也是史料记载的世界最早的自行车。 机器狗:黄履庄“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这太厉害了。 机器鸟:黄履庄“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 人工喷泉:黄履庄“作水器,以水置器中,水从下上射如线,高五六尺,移时不断”。 温度计:黄履庄称之为“验冷热器”,“此器能诊试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还有一种也是测温度的仪器,黄履庄称之为“验燥湿器”,“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 按照灯:黄履庄称之为“瑞光镜”,“制法大小不等,大者径五六尺,夜以灯照之,光射数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体生温,如在太阳之下”。欧洲人要到1779年(乾隆年间)才制成探照灯。 留声机:黄履庄称之为“自动戏”,“内音乐俱备,不烦人力,而节奏自然”。 自动风扇:黄履庄称之为“自行驱暑扇”,“不烦人力,而一室皆风”。 临画镜:这应该是一种暗房光学器材,《虞初新志》对此没有详述,不过我们可以从清代《西泠闺咏》中找到旁证。《西泠闺咏》记录了一位才女,叫黄履(跟黄履庄的姓名挺接近),钱塘人,“工诗词,通天文算学,作寒暑表,千里镜,与常见者迥别”。这位才女 *** 的千里镜,“于方匣上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外之影,平列其上,历历如绘”。这是摄影、照相技术的前身。黄履庄发明的临画镜,想来也与此差不多。 此外,《虞初新志》也收录了黄履庄发明的其他奇器,只存条目,没有具体介绍。转录如下: 千里镜(应该就是望远镜);取火镜,可向太阳取火,应该就是“阳燧”镜;显微镜;多物镜(不知是何器械);远视画;旁视画;真画,“人物鸟兽,皆能自动,与真无二”;木人掌扇;报时水…… 《虞初新志》最后说,“泰西人巧思,百倍中华,岂天地灵秀之气,独钟厚彼方耶?予友梅子定九、吴子师邵,皆能通乎其术。今又有黄子履庄。可见华人之巧,未尝或让于彼;只因不欲以技艺成名,且复竭其心思于富贵利达,不能旁及诸技,是以巧思逊泰西一筹耳。原本奇器目略颇详,兹偶录数条,以见一斑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风家训?

感谢题主相邀。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文化是唯一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存在和发展,是有着其内在的精神基础和发展动力的。

这个精神基础和发展动力就是“中华精神”。那么,“中华精神”又是如何由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世代传承的呢?可以说,家风的教育和弘扬是一个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

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族)的优秀传统,它是通过长辈们的言谈身教,见诸文字的家规、家训、家范等,由家庭(族)成员的身体力行来世代传承的。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庭风气,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构成了整个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对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通网课中国民俗_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家训,也称家诫,是历代精英人士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人们长期在社会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思想精华。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但是仍然还有许多光彩熠熠的闪光点,因此,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家训中的精华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对丰富当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优良家风是家族传承的精神纽带。家风对文明的传承,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文明的传承上。家风是一个家庭(族)的文化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家风不仅指导着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更是一个家庭(族)的精神纽带,关乎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演化与兴衰。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都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名门望族,有的甚至长盛不衰,他们的家风世代相传,在为整个中华民族贡献着独特的精神财富的同时,生动地演绎了“家风正则家族旺”这一经典判断。

二、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与整个社会处于互动之中。在我国历史上,家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谦虚奋进的精神品格,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

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叱咤风云的时代精英,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时代精英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是来自于一个家族集团,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家风使然,每一个家族,经过前辈的艰苦奋斗崛起之后,为了能够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传递下去,这就形成了家训。家训中的先进思想、经典箴言,能够让子孙后代终生受益。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之一名臣”、“官场楷模”。 曾国藩之所以得到后人的推崇,除了自身的功业和道德修养上,还特别重视对子侄的家庭教育,家风甚严。

平时不管多少公务缠身,他必定抽出时间给诸多弟弟子侄们写家书,在信中对他们关怀备至,涉及生活琐事不厌其烦,叮嘱他们如何待人处事,加强个人修养,勤读诗书。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在曾国藩的训导下,曾氏后人牢记家训,打破了家族“盛不过三代”这个历史魔咒,曾国藩的子孙后代,直到今天仍旧活跃在祖国的各个行业,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梁启超家子女“一门三院士”的杰出成就,也是得益于梁启超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优良家风是社会发展的文明象征。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就有周公重视家风的记载。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周公重视家风,对周朝的成康之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等,都曾通过颁布圣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家风普及。不少民间士绅也通过编辑各种通俗教材,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有力地推动了家风教化的社会化。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士族逐步走向衰落,但为官出仕者多重视家风,成为家风建设的主力。宋明以后,读书人发生了分化,很大一部分的读书人闲居乡野,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乡绅文化,他们续族谱、讲乡约,使家风不再局限于名门望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四、优良家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家”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归属。可以这样说,家文化,不仅是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密码,也左右着中国未来的内在发展逻辑,是中国的文化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不仅因为家是人伦的根本,也因为家对于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良好的家庭应当是什么样的?古人曾有过不少论述。曾国藩就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良好的家庭,需要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能促进家庭的和睦,而家庭的和睦,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今天的我们,仿佛离自己的源头已经越来越远,这个源头,不仅是中国文化,还有来自一方土地、一条河流、一片村庄的血脉呼吸。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网络世界中,忘了自己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上都带着时空的痕迹和基因,那里有我们先祖淳朴的生活态度,有家族坚毅的奋斗历程,有家庭成员辉煌的成功经验,还有血浓于水的亲密感情。

而现在,还有多少人,尤其是孩子,还了解这些呢?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要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最终才能让人民拥有美好生活!

标签: #中国 #民俗 #学习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